追忆逝去的2010年代的内容高光时刻
转自全媒派编译《纽约时报》
超级英雄统治世界
2012年,我们都比现在年轻很多,也更容易满足。
还记得那个夏天,当六个超级英雄组成“复仇者联盟”出现在大银幕上时,你内心的震撼吗?区区六个角色,却让我们惊奇不已,大开眼界。
七年后,在完结篇《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中,超过二十个超级英雄出场,电影全球票房狂揽将近30亿美元,新意却有限,再也无法重现我们初时的感动。
过去的十年,我们对超级英雄的消费饱和了。
对于Instagram和Twitter不再按时间顺序显示内容这一决定,用户无力抵抗。但至少我们终于开始为个人信息被算法所用而感到愤怒——我们的身份、习惯乃至人际关系都被纳入了不透明的计算过程中,最终转化为大公司的利益。算法不仅仅是一个计算过程,更已成为我们互联网旅途中的一个黑影,潜伏在阴影中嘲笑着我们。当下,算法可以准确地推送我们想看到的内容和购买的东西,或者预测我们结婚、怀孕乃至离婚的时间。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和思考显得微不足道。算法带来的,是一种无法挣脱的宿命感,它并不让我们感到宏大,而是觉得危险。
学者们可以声明YouTube的推荐算法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或者用户实际上乐于享受算法提供的服务。然而,这并不会改变算法系统下的情感现实:我们始终希望对自己的线上命运拥有掌控感,即使现实全然相反。
百老汇商业化转型
即使到了今天,用嘻哈音乐剧来讲述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故事还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别提用说唱battle来呈现对债务承担和法美同盟问题的争论。
2015年,音乐剧《汉密尔顿》首演即引发轰动,成为了罕见的贯穿美国文化对话的戏剧作品。《汉密尔顿》的成功,让创作者Lin-Manuel Miranda一夜成名,也提升了商业剧院对百老汇多元化的关注。
对于这部百老汇的重磅作品,观众们的热情从未衰减。《汉密尔顿》仍旧是百老汇每周票房最高的剧目,票价高达847美元。仅在百老汇,它的观看人数就超过240万,票房超过6亿美元,而制作成本仅为1250万美元。
在音乐剧一度被新流行文化边缘化后,《汉密尔顿》的成功是百老汇重新振兴的关键,帮助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回归了主流。在纽约市旅游业增长的推动下,百老汇的总收入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80%,而上座率则增长了约24%。
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无疑会越来越频繁,互联网对此功不可没。潜在的粉丝不再需要通过老式的广播来接触偶像,而可以选择便捷的流媒体服务。现在,音乐的流行公式已经改写为:洗脑旋律加鲜肉偶像。
通过萦绕耳畔的亲切嗓音,播客非常擅长营造某种语气、视角和情绪,从而成为整个互联网的一种分类机制。它们将网民组织成高度细分的社区,通过幽默感、谈话风格等为筛选漏斗,将他们分配到无数个主题区,而许多主题是播客本身并未覆盖的。我对这些社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播客——我是多个“ Forever35 ” 相关小组的成员,可我从未听过这个播客。
Netflix崛起
但除了亚马逊,大多数电视台和流媒体都并未采纳Netflix“打包放送”的模式。这种犹疑应该归咎于HBO及其电视剧《权力的游戏》的巨大成功,毕竟这部十年来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依旧是通过每周定期上线的传统方式播出的。有趣的是,在完结季播出前,权游又引发了新一波热度。而这一热度,恰恰来自成千上万一口气刷完前七季、等到生无可恋的新观众。
这一剧目的成功带动了一大波沉浸式戏剧的出现,让观众不再仅仅是观众。仓库、废弃医院以及摄影棚等场景纷纷成为幻境之旅的背景。而这些沉浸之旅的灵感则来自《爱丽丝梦游仙境 》《穆赫兰道》乃至韩流文化,洛杉矶某个密室逃脱的主题就来自戏剧《等待戈多》。
截至目前,这些制作公司在跨界领域还较为克制,只做出了一个基于泳衣的Baywatch和一个基于桌游的Battleship。但毫无疑问的是,更多的跨界项目正在路上。
对IP的抢夺俨然已成为影视界的军备竞赛。迪士尼收购了福克斯,从而得到了阿凡达、辛普森一家和金刚狼的版权。史莱克和驯龙高手被环球抢断,同时AT&T买入了兔八哥、哈利波特和神奇女侠。
这就是好莱坞IP改编的现实:制片公司尽其所能地开发和赚钱,而观众一边吐槽各大制片公司的版权垄断,一边又成群结队地买票进影院。电影事业已经高度商业化,制片公司负责榨干每个IP的最后一点价值。
音乐流媒体即将迎来新的时代,SoundCloud远非最大或最潮流的平台,但它在审美层面的代表的意义甚至超过Spotify和Bandcamp。
从Chance、Billie Eilish、Lil Peep到XXXTentacion,加上他们无数的模仿者,SoundCloud搭建起一个半职业性质的音乐爱好者平台,受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极小。
对于音乐行业的后来者而言,SoundCloud成为了挖掘未来明星的地方:Lil Tecca、Khalid和LilNas X在冲击Billboard榜单前也都经历过籍籍无名的草根阶段。尽管投资回报率不高,但SoundCloud的深远影响力使它得以维持运营。在发出开头那条推特的第二天,Chance发推说“就是这儿了”——从MySpace的兴衰故事来看,这样的承诺或许显得幼稚,却依旧弥足珍贵。
2010年,YouTube的第五个年头,第一位订阅人数超过百万的博主诞生,还是一年前的事。当时,全职YouTuber这一概念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有多少人能通过在网上上传视频来谋生呢?如今,事实证明,数百万人都能做到。
YouTube不仅改变了成名的本质,更颠覆了整个娱乐行业。YouTube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观众需要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取代了学校。YouTube上的教育内容蓬勃发展,使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可以免费学习海量的新技能。YouTube还催生了新的亚文化,改变了文化模因的性质。“江南Style”是2012年第一部获得十亿观看的视频,同年,世界各地的人们开始学跳“哈林摇”。在Vine关停后,该应用中的文化模因通过YouTube获得了新生。在新的十年到来之际,YouTube的统治地位正受到Instagram、Netflix和TikTok的威胁,但它的影响力无疑将持续下去。
时间的长河只能向前,但人类的10年代有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巨浪,又将多少新风暴沉淀为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些不应该被轻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