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及策略分析

2022-09-07 14:10:27 admin

一 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私募股权投资指通过非公开形式募集资金,并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未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所持股权获利。

非公开募集的资金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为社会财富,主要由财政、社会保险、年金、产业利润以及个人储蓄。第二层即为与第一层财富来源与之对应的各层LP,在我国主要由政策型LP、公共型LP、机构型LP、产业型LP以及家族办公室组成。第二层可以通过两条线路配置到第三层次:一是通过母基金等组合投资工具进入到GP和项目中;二是机构LP通过直投或者跟投直接进入到GP和项目中。

管理人主要职能为资产配置,即将募集的有限资金在构建的资产池中进行配置,以达到最优收益风险水平(Sharp Ratio、DPI等量化指标衡量)或者引导相关产业的目的,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新经济。

私募股权投资贯穿于企业完整成长周期。按照不同投资阶段及投资目的可将私募股权投资可划分为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成长资本、并购基金、夹层资本、Pre-IPO资本,二级市场基金(Secondary Fund,简称S基金)、母基金(Fund of Funds,简称FOF基金),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简称PIPE)、不良债权和不动产投资等。

  

二 全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分析

(一)募资市场

1.募资规模

2018年以来,募资环境从繁荣走向理性。2010-2017年期间,股权投资市场的募资规模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随着2018年金融去杠杆,募资环境有所降温。2020年,新募基金规模11972.14亿元,同比下降3.8%;但全年新设基金3478支,同比上升28.3%。

2.募资类型

全国范围内新募基金以PE市场为主,在全部新募基金中规模占比达78.6%,但投资者对于PE投资的风险偏好降低,出资更为谨慎。2020年PE市场新募集资金2600支,同比上升35.1%,新募集规模总额9404.29亿元,同比下降7.4%,单支基金平均规模3.62亿元,同比下降31.5%。投资者对VC市场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募资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全年新募基金总额2437.37亿元,同比上升12.4%;新募基金数量808支,同比上升15.1%;单支基金平均规模3.01亿元,同比上升1.6%。

资金募集迅速向头部聚集,呈现显著的马太效应。2020年共有2000余家机构募得资金,但是约42%的机构募资规模不足1亿。其中12家机构募资规模超百亿,头部机构总募资金额2759.17亿元,占市场总量23%。早期市场、VC、PE市场中头部机构的平均募资金额分别是同类机构平均募资金额的2.5倍、10倍、10倍。

3.出资人类型

出资人主要以非上市公司、政府机构/政府出资平台、富有家庭及个人为主,险资和金融机构出资占比较小;单次出资额为0.24亿元,较2019年明显下降,出资人分散化投资意图明显。

1)政府引导基金

截至2021年一季度,国内共设立1877支政府引导基金,目标规模11.59万亿元,已到位规模5.69万亿元,资金到位率48.98%,整体来看,引导资金的设立步伐和资金到位有所放缓,但资金到位率逐年提升。

2)产业资本(CVC)

2020年CVC投资数量、投资金额占市场总数比例分别为11.8%和9.1%。伴随着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风险投资/战略投资者开始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来横向的产业扩张和纵向的产业延伸。

3)金融机构

受限于监管规定以及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管理需求,金融机构在股权投资市场的参与不够活跃。2021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中指出,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及保险资管积极参与股权投资市场,有利于为股权投资市场带来丰富的长线资金。

2020年11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了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加大保险资金对各类企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力度,险资有望成为股权投资市场长线资金的重要增长点。

(二)投资市场

1.市场规模

总体规模上,2021Q1投资活跃度和金额与2020年Q3、Q4的情况基本持平,维持在近三年较高水平。

区域结构上,北、上、深、江、浙五个地区的投资集中近80%,为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第一梯队。四川省在股权投资案例数量上排名领先第二梯队,处于中西部的领头羊地位。

2.投资阶段

投资机构日渐采取规避风险、聚焦价值投资的投资策略,减少早期项目投资,投资机构的整体投资阶段趋于后移。2020年早期投资案例数1076起,同比下降21%,相对应的VC、PE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仅8.7%、2.6%。

3.行业结构

连续三年排名全国前五大投资规模的行业有IT、生物技术及医疗健康、互联网。近两年,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机械制造也逐渐受到资金的青睐。

4.投资机构

基金管理人上,行业规模效应愈发凸显,尾部机构逐步出清,管理人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截至2021年1季度,私募基金行业的管理人数量合计24533家,其中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984家,在全部私募管理人中占比61.1%。


(三)退出市场

1.退出规模

退出规模逐年提升,与投资规模相比呈现显著的滞后相关性,我们合理推测现在市场的平均退出年限为2-3年。2020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总共发生3842笔,同比上升30.3%。其中,被投企业IPO发生2434笔,同比上升54.7%。资本市场改革为私募股权投资退出创造更好的环境。IPO退出案例数逐年提高,2020年全年VC/PE支持的IPO数量达348家,新上市企业的VC/PE渗透率达65%。

2.行业结构

按照行业退出分布,退出案例数量排名前三的行业与投资方向保持一致,分别为生物技术/医疗健康(747)、IT(521)、半导体及电子设备(426)。

3.退出方式

IPO成为最主流的退出方式。受到疫情影响,2020上半年IPO进度有所延误,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过会数量显著提升,下半年IPO退出案例数1646起,占全年67.6%。科创板IPO退出案例数占比持续提高,占IPO退出总案例数的42.8%,同比上升1.4%。

由于IPO退出的挤出效应,并购退出案例数有所下降,全年并购退出案例340笔,同比下降22.7%。

股权转让、回购、清算等其他方式退出案例数同比上升14.1%,但低于整体退出市场增速30.3%。不同投资机构的退出方式有所差异,早期投资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VC、PE的退出方式以IPO为主。

退出期限及回报上,以IPO方式退出收益上升,平均退出时长缩短:1)退出收益方面,2020年中国企业境内上市的平均账面回报约4倍,同比增长10.5%;境外上市的平均回报约5.2倍,同比下降6.1%。2)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注册制背景下上市周期大幅缩短,IPO方式退出的投资时长逐步缩短,投资时长在1~3年的案例数量占比逐步增加。

并购周期延长,平均回报倍数差异较大:1)平均退出时长呈延长趋势,并购方式退出的投资时长通常集中在1-5年,近年来投资时长在3年以上的案例数量占比逐步增加。2)以半导体及电子设备、IT、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更加受到资金青睐,可以获得较高的估值水平,平均IRR水平分别为62.8%、38.2%、38.2%。而农林牧渔、能源及矿产等传统行业无法获得估值溢价,平均IRR分别仅3.6%、0.7%。

标签: 私募股权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