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赋能科技创新

2022-08-27 14:41:12 admin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直接融资、股权融资,而私募股权投资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0年末私募股权基金资产规模约11万亿元,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业务规模(约100万亿元)中占比超过10%,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约101.6万亿元)的比例也超过10%。从投资金额看,私募股权基金2020年投资金额9173亿元,超过了当年我国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2021年,在国内经济复苏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的双重驱动之下,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保持规模平稳增长。2021年1-11月我国私募股权新成立基金数量为7358只,同比增长(按年化加权)37%。同期我国私募股权认缴规模为6458亿美元,同比增长(按年化加权)47%。VC/PE市场投资数量8467起,同比增长9%。整体私募股权行业在2021年持续回暖。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三大属性

1.私募属性

从监管合规的角度看,其募集方式为“私募”,即采取非公开方式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是私募投资基金的一种类型,《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本办法所称私募投资基金,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的投资基金”。

2.股权属性

从底层资产的角度看,私募股权投资的对象为非公开交易的企业股权,包括普通股以及权益属性的其他形式投资。股权属性决定了私募股权投资与其他类型的投资(如股票、债券等标准化产品)的区别,也揭示了其风险收益特征。

3.基金属性

从运作形式的角度看,私募股权投资一般以私募股权基金的形式正式组织起来,专业化开展股权投资活动。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一般采取有限合伙制、契约制和公司制三种形式,以有限合伙制最为常见。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四大支柱

1.第一支柱:长期投资

私募股权基金将社会中分散的投资期限较长、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资金以基金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积极管理、组合投资的机构化、专业化方式开展长期价值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由于较长的生命周期、较低的流动性、较大的投资风险而要求实现较高的期限溢价、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投资范围一般不包括短期证券交易。

第二支柱:积极股东

私募股权投资者往往较为深入地介入被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典型的有智力、有动力、有能力进行“用手投票”的积极股东。

第三支柱:产融结合

私募股权投资具有较高的收益回报要求,除非运用较大的杠杆,基础设施、成熟企业等成长性相对有限的基础资产和上行空间有限的债权类资产,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高收益。这使得私募股权基金一般聚焦于潜在收益更高的创业投资、成长投资或并购重组,并以权益性的投资为主,通过长期价值投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第四支柱:有效赋能

尽管二级市场投资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治理,但投资机构主动向被投资企业赋能,主要还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特征。私募股权基金通过发挥自身在金融、财务、投资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并利用自身不断积累的各类社会资源,可帮助被投资企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一些复杂的资本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助推力。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决定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地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中国的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半导体、消费电子、军工等领域正在迎来最好的投资期。私募股权投资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一)三期叠加的时代机遇正在展现

 1. 进口替代的转换期

过去二十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巨头主导了全球产业链的水平分工。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在全球化水平分工背景下,芯片设计可能由美国企业完成,半导体材料可能由日本企业提供,制造设备由欧洲提供,生产制造在中国台湾完成,最后在中国大陆和美国完成商品化。

但是,2018年以来,因为地缘政治的崛起,这种全球化水平式分工正在受到冲击。新冠疫情的突发,加速了水平分工产业链的断裂。无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接受,客观上区域内产业链垂直重构已经开始;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安全可控无法回避,无论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都需要重新打造从材料到终端应用的纵深产业链。

在这个进口替代的转换期,投资机会非常多,未来产业链中能做到进口替代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的企业将会成为重点投资对象。

2.产业提档升级的加速期

2018年是新老两个经济时代的分水岭,以房地产、金融、传统能源为代表的老经济逐渐式微,以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异军突起。中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各种新技术在产业应用端加入深化,加速了全产业链的重新迭代。

3.科技创新的爆发期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利器,决定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地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全球创新版图加速重构。中国从创新跟随者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开拓者,已经没有退路可以走。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半导体&消费电子、军工领域正在迎来研发投入和创新应用的爆发期,也是最好的投资期。

 

(二)赋能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大有可为

科技创新需要的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很多创新最后是失败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较好地契合了科技创新的特点。因为所谓股权投资,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对投资人来说,要承认投资某个创新领域可能会失败,但也有可能分享成功的红利。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阶段中,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为推动股权投资发展,发挥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国家在最近几年出台了很多系统且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针对股权投资机构“退出难、退出慢”的困难,推出了以科创板为先河的注册制改革试点,建立了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为主要架构的注册制资本市场体系。从定位设计来看,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创业板则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聚焦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北交所则聚焦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对象“更早、更小、更新”。通过构建多层次市场结构,充分体现市场的包容性和服务的精准性。未来即将落地的全面注册制改革更是为股权投资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 

2022年友好的政策和经济增长韧性为权益和股权类资产增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权益和股权类资产的投资机会。

一宏观经济有望在“稳增长”政策下向好发展。2022年,宏观政策“稳增长”基调已然确立,预计宏观政策总体将较为友好,各方面会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会靠前发力。友好的政策和经济增长韧性为权益和股权类资产增值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投资者可以在2022年重点关注权益和股权类资产的投资机会。

二是稳健货币政策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市场融资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2022年对货币政策稳增长、保就业、稳物价、促平衡和防风险等多种需求同时存在。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胀预期上行、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情况下,货币政策仍可能保持稳健基调,倾向偏松操作。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时往往权益市场会有更多受益和较好表现。

三是公私募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有望成为推动权益市场转暖的催化剂。2019年以来,公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公募基金从2019年的14.7万亿增长至2021年的25.3万亿,年均增长30.9%,远高于2016-2018年17.3%的年均增长率;私募基金从2019年的13.7万亿增长至2021年的19.7万亿,年均增长19.8%,在经历了2015年私募牌照发放初期的高速增长后仍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仅2021年,公募基金偏股型基金募集规模就达到1.63万亿(2019年为0.45万亿),这意味着2021年有超过万亿规模的新资金流入了权益市场。随着流动性合理充裕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不断成熟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提升,公私募机构有望为2022年权益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支持,增加更多投资需求。

四是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已经在权益市场形成了一系列结构性成长亮点,未来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权益市场。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硬科技创新成果将得以显现。

标签: 私募股权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